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能否通过深化改革达到确定的目标,关系到中国以什么样的面貌进入21世纪,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应有的地位。如何为改革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这是每一个关心和支持改革的理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进一步阐述和广泛宣传。今年是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确保经济发展速度达到百分之八,通货膨胀率小于百分之三,人民币不贬值,努力实现国有企业、金融系统和政府机构改革三个到位,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投资融资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制度、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是改革攻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深入阐述实现这些目标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讲清楚只有加快改革,才能彻底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分析改革攻坚所处的国际国内等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帮助人们树立信心,增强必要的风险意识。要积极配合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做好解释工作,阐释清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这些目标和措施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充分认识和掌握,从而增强认同感和参与感,激励人们自觉投身于改革攻坚的伟大实践。
积极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以适应改革攻坚的需要。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改革的先导。20年来的实践表明,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都和思想观念的变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思想观念的更新不能一劳永逸。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好思想观念转换工作。例如,当前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上,既要采取措施扩大生产门路和就业门路,关心、维护下岗职工的切身利益,又要注意引导下岗职工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破除和转变只有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工作才算就业的观念,破除和转变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总之,在深化改革中,要积极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改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旧观念,大力倡导和确立一切有利于推进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热情支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事物。
对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改革攻坚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许多经济关系、经济利益需要调整。尤其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这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调整引起的振荡可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制定正确政策的同时,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改革的深化必将有利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并不等于每项改革、举措都能使每一个人得到眼前利益。一部分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改革步骤中利益得失互补的情况也是经常存在的。这就要求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同时通过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深化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深入研究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改革攻坚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如何使国有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如何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确保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健运营,把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秩序整顿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善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利益的关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一道,开阔视野,面向世界,深入实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
要完成改革攻坚的艰巨任务,需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掌握思想武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解决长期积累和遗留下来的主要问题,在未来五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靠什么来凝聚人心,指导改革,只有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面对改革攻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的诸种艰巨任务,我们统一思想、求得共识的基础只能是邓小平理论,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落实好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为改革攻坚提供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这是党和人民对理论工作者寄予的厚望,也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